当前位置:首页 > 2017环保世纪行 > 内容

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 让打鼓村歌舞不断

更新时间:2017-09-30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作者: 刘宗辉
------分隔线----------------------------
  
  陆良县小百户镇打鼓村,人口不过394 人,小小的打鼓村,却拥有4 支文艺队,成员80余人。
  打鼓彝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寨中,基本上“能说话的就会唱歌,能走路的就会跳舞”,村里古老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每逢彝族火把节、元宵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彝族村民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彝族大三弦历史悠久,运用广泛,独具特色,其音质、音色、音量的个性强,更因其特有的音韵而令人感到回味无穷,打鼓大三弦2008年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在打鼓村正式挂牌成立了陆良县大三弦民间舞蹈传习所。打鼓彝族善养牛也好斗牛,打鼓斗牛活动由来已久,已有1000 多年历史。在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举行斗牛比赛。斗牛节上还要举行热闹的歌舞活动,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 在三弦的伴奏下欢快舞蹈, 尽情歌唱。


  近年来打鼓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突出民族特色、民族关系和谐”的要求,坚持一手抓民族文化保护,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落脚点,按照“路通、水通、电通、卫生厕、屋外刷白、屋内整洁、庭院美化、人畜分离、旧房拆除、垃圾池建设及建立长效卫生保洁制度”等要求,在全村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发展烤烟、蔬菜、山羊养殖等产业,围绕民族特色饮食推广、手工艺品展示、民族文化传播等内容加强村寨的保护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打鼓村的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建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打鼓村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打鼓村悠久的彝族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认真做技术规划,加强自然景观开发建设,把自然景观与民族历史文化相结合,把打鼓村建成自然景致观光、民族风情体验、乡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围绕“保护在先,并谋发展”的改造思路,以彝族传统住宅为标准,有所取舍地增添彝族民族文化内涵,逐步实施彝族民居改造。拆旧翻新危房27户,改造彝族特色民居30户;新建民族文化活动中心500平方米,建设圆形民族文化活动广场1200平方米,改扩建斗牛场1100平方米;建设民艺展示厅80平方米,修建大三弦歌舞传习所培训师1间;全面清理村内“三堆”,新建垃圾收集房,健全完善村内环境卫生制度,进行管网建设和道路建设,进一步夯实村内设施,通过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提升村庄品质。打鼓村共清理粪堆90个,610m³,清理沟渠杂草、垃圾淤泥等1030m³,清理土堆72个172m³,规范柴堆150个,拆除危房12间,清理建筑垃圾50m³,清理小广告135处,村道两旁栽种树苗6500株,在村内种植绿化树木3500株,铺草坪10350.75㎡,并对村内现存古树进行保护,安装路灯65盏,景观灯25盏,制作民族特色墙体30副。




  在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镇党委、政府,普乐村两委加强对打鼓村传统文化和彝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保护,鼓励打鼓群众弘扬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彝历年、密枝节、元宵节。在节日期间,组织彝族群众举行山歌、大三弦、斗牛等各种传统的歌舞游艺活动。每逢春节、元宵节、火把节等重大节假日,打鼓村民都自发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和运动会,也经常参加市、县各类农村文艺汇演。同时,积极保护和引导火草纸布等传统工艺的发展,安排专人搜录彝族文字,开展彝族课堂,全面保护和发扬彝族文化。 

------分隔线----------------------------